楊開慧墓
楊開慧(1901~1930年),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毛澤東夫人,1930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墓地坐西北朝東南,墓塚前有花崗岩石台階,墓前有楊開慧漢白玉塑像,墓頂由磨光漢白玉安砌成長方體,長2,寬1,高8,墓穴為混凝土結構,墓碑體由紅磚安砌,磨光全黑大理石砌麵,碑麵用金色字體鐫刻著毛澤東手書《蝶戀花答李淑一》著名詞篇。墓地廣場為花崗岩條石鋪麵,整潔美觀,周圍蒼鬆挺拔,蘭桂馥鬱。
楊開慧生平
楊開慧,名霞,字雲錦,漢族,著名學者楊昌濟教授獨女。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時年冬與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直追隨毛澤東同誌從事革命活動,在及其艱苦、險惡的條件下從事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
大革命失敗後,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後更名為開慧鄉)開展地下鬥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係的情況下,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武裝鬥爭,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整整3年。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被捕。麵對窮凶極惡的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裏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隻像風吹過!死,隻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敵人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除非海枯石爛!”。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位於現今長沙市芙蓉路瀏城橋識字嶺處,有其紀念石像),年僅29。
東征陣亡烈士墓位於廣州市東郊黃埔長洲島萬鬆嶺。墓園依山建築,在紀念坊後為石砌墓道,涼亭、墓塚,最後是紀功坊成一軸線,南高北低,前臨珠江,氣勢雄偉,連同軍校入伍生和學生的墓群等總麵積約5萬平方米。
1924一1925年,黃埔軍校師生先後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煙明,平定滇桂楊希閔、劉震寰軍閥叛亂,“六二三”沙基反帝示威遊行,前仆後繼,屢建奇勳,對統一廣東,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25年12月,軍校在萬鬆嶺修建大型墓園,安葬各次戰役中為國捐軀的師生。1926年由校長蔣中正主持墓園落成典禮。
紀念坊矗立江邊,1928年建成,坊高約10米、寬約47米,全部用長方形花崗石砌成,正麵開有 3個大石拱門,中門較大,坊上石額的篆文“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為蔣中正題書,周圍鐫刻棕色陶瓷花邊,棕色琉璃瓦頂,莊嚴美觀。進入紀念坊,是依山勢用花崗石鋪成的寬敞墓道。墓道兩側,遍植常綠喬木,各建1座綠色琉璃瓦頂涼亭。烈士墓塚成正方形,高1.85米,四邊各有寬約31米,麵積為1000餘平方米,四周繞有鐵枝欄杆,碑亭在正中建石碑高約3.4米,中刻“東江陣亡烈士墓”7個大字。墓塚前麵有l座水磨石米的長方型大拜桌。墓後有城樓式紀功坊,全為花崗石砌成,高約10、寬14.4米,坊上刻有“東江陣亡紀功坊”,款署“民國十五年八月張仁傑敬題"。坊內兩側分別有樓梯可拾步而登,坊內的石壁上鑲嵌有《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紀念碑》、《陸軍中將劉君墓碑》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原為1928年刻建,“文化革命”期間被砸毀,現碑石為1984年據原碑拓本重刻。題名碑上有烈士姓名、職務,共238人(收錄不全,在各役中犧牲的黃埔軍校師生共517人)。紀功坊後原為軍校入伍生和學生墓“文化革命”期間亦遭破壞,1984年重建。
烈士墓園的兩翼還有墓家,東翼為蔡光舉烈士墓,麵積約42平方米,墓四周有鋼筋水泥欄杆,並以鐵鏈環繞。石碑高約4米,正麵刻楷書“蔡光舉烈士墓”,款署“民國十五年八月”、“譚延�G敬題”(部分文字被鑿毀)。蔡光舉,貴州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任營黨代表,在淡水之役犧牲。西翼為軍校出身的國民黨少將17人合葬墓。“文化革命”期間被砸,1988年修複。
東征陣亡烈士墓有“小黃花崗”之稱。196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和1988年省人民政府曾先後撥款修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已經成為重慶人民懷念烈士的聖地。
歌樂山烈士陵園位於沙坪壩區歌樂山麓,係國民黨政府時期“國民黨軍事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總部、電台、監獄所在地。二戰後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歌樂山烈士墓、烈士紀念碑和展覽館於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裏是關押和殺害革命誌士的人間地獄。“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曾被囚禁於此,著名共產黨人羅世文、車耀先、江竹筠,愛國將領楊虎城、黃顯聲等均在這裏慘遭殺害。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前夕,對囚禁在這裏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實行集體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一一ⷤ𘃢大血案。如今,每年有上百萬遊人來此參觀、悼念烈士英靈。
代表人物:江姐、小蘿卜頭
交通:歌樂山烈士陵園每日8:30~17:00開放。乘215、217、221、801、467、808、821、201.210.467路公共汽車可達。
董存瑞烈士陵園位於隆化縣城西北的苔山腳下伊遜河東岸,1954年始建,後幾次擴建,現占地7.1萬平方米。陵園是具有民族風格和鮮明時代特色的仿古建築。
陵園位於隆化縣城西北的苔山腳下伊遜河東岸。1954年隆化縣委、縣人委為紀念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而始建。1955年正式施工,當年完成三項工程:大門、紀念碑、烈士墓。經1960年,1967年,1975年幾次擴建,初步形成紀念體係。
1987年,重建烈士紀念碑,1991年重建董存瑞烈士紀念館。現董存瑞烈士陵園占地71000平方米,有10項紀念建築形式基本為具有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精神的仿古建築。平麵布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396米的中央主軸線上,坐北麵南,大門、牌樓、董存瑞烈士銅像、存瑞紀念碑和存瑞烈士墓以序坐落在其中。大門由中高側低的四根白色方柱組成,中間橫額上是蕭克將軍為陵園題寫的園名。“董存瑞烈士陵園”7個大字筆姿跌宕,蒼勁渾厚。仿古式牌樓側後47米,是座於兩條副軸線上的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兩亭後平行延伸50米處為相對的藍頂白體的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在董存瑞紀念館一層正廳長30米的琉璃瓦簷上部,是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館名。
亭、館間兩條對角錢交點上,是翠柏簇擁的董存瑞烈士銅像。英雄身著軍裝、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藥包,右手緊握拉開的導火線,再現了英雄在炸藥包爆炸瞬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橢圓形的紀念廣場上,屹立著高聳雲天的董存瑞烈士紀念碑。碑體正麵鑲嵌在漢白玉碑心石上,鐫刻著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的親筆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碑座四周環繞著雙層漢白玉欄杆,潔白的欄杆雕刻著造型美觀、樸素的浮雕、花瓶和裝飾花紋,使挺拔的紀念碑更加雄偉、壯觀,紀念碑後兩側是董存瑞題詞碑廊,東西各一座,每座總高4米,長24米,基座寬3.2米。2座共鑲嵌著由中國黑花崗岩刻製而成的黨和國家領導聶榮臻、楊尚昆、程子華、遲浩田、朱學範等及知名人士為董存瑞題詞47塊。在兩座題詞碑廊北麵是一片鬆柏掩映下圓壁隆頂的董存瑞烈士墓。整個建築群體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紀念體係。
1998年5月25日開館的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內,陳列著董存瑞烈士事跡圖片、油畫、烈士遺物、重要的文獻資料、有關董存瑞烈士事故跡的文藝作品200餘冊、件;由著名播音員方明解說的半景畫,反映1948年隆化攻堅戰的電動沙盤,采用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地展現了隆化攻堅戰的浴血奮戰場麵和董存瑞的英雄壯舉。在陵園外西南部200米的地方,是董存瑞當年炸毀的敵橋型暗堡處,建有高4米的花崗岩“董存瑞烈士犧牲地址”標誌碑,占地1940平方米。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5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和向全國中小學推薦的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9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和向全國中小學推薦的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現陵園實行全年日日開放製,每年接待參觀者有10萬餘人次。
劉誌丹烈士陵墓:劉誌丹烈士陵園位於延安誌丹縣城北的炮樓山和瓦窯山之間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環境優美。1940年,陝甘寧邊區政府和當地政府為了永遠紀念這位陝北紅軍和陝北根據地的創始人,在他家鄉修築了這座陵園。
6米多寬的柏油路由坡下直通陵園。陵園建有鑲著鐮刀斧頭的鐵柵欄門,門上有“誌丹陵”3字。陵園麵積約8000平方米,正中是紀念大廳,大廳正脊上鑲著紅五星,四麵斜脊各豎一把紅色的火炬,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燒。 紀念廳正中的碑石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在1943年誌丹陵落成時的親筆題詞:“我到陝北隻和劉誌丹見過一麵,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紀念堂在紀念廳後邊,是誌丹陵的主體建築,由3孔石窯洞和5間廊房組成。中間窯洞設有靈堂,正中懸掛著劉誌丹的彩色畫像,畫像兩旁擺放著潔白的花圈、挽聯,靈柩安放在後堂。
紀念堂的兩麵牆上和東西兩孔窯洞的牆上,鑲嵌著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林柏渠、吳玉章、賀龍、陳雲、徐向前、蔡暢、謝覺哉、李富春、徐特立、博古、鄧發、王稼祥、凱豐、肖勁光、羅邁等同誌及李鼎銘先生的20餘塊題刻。毛澤東的題詞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的題詞是:“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誌丹。”朱德的題詞是:“紅軍模範”。林柏渠的題詞是:“長使丹心照日月,拚將熱血洗乾坤。拯民衛國更忠黨,史績不刊千載存。”
⠂ ⠠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坐北朝南,占地麵積667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通道貫穿
馬本齋烈士陵園
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重建後的陵園融合古代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莊嚴、典雅、肅穆。每逢清明節,總有不少人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也曾到此憑吊。該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位於江源縣鬆樹鎮大安村西北羊臉山上。時期為1936年。1981年4月20日,由吉林省人 王德泰將軍墓碑。
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德泰(1908年―1936年)祖籍山東,少時遷居延邊。1931年參加革命,1932年任延吉縣反帝同盟部部長,1933年後任東北人民革命軍二軍獨立師政委、軍長、中共東南滿省委委員,抗聯一路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等職。1936年八月在與日偽軍戰鬥中犧牲於大安村小湯河,當時掩埋於此。1959年修葺、立碑,1982年重修。現占地600平方米,周有鐵欄,正中為石砌水泥麵的墓丘,直徑,高均3米。前有高3.3米,厚0.23米,寬0.8米墓碑一座,正麵鐫刻“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將軍之墓”背麵書烈士生平。
⠂ ⠂ ⠂ ⠠在黑龍江哈爾濱市道裏區鬆花江畔兆麟公園內。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蘭,曾用名李烈生、孫正宗、張玉華、張壽箋。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濱江省副省長,反對國民黨挑動內戰,積極進行爭取民主、和平的鬥爭。1946年3月9日在哈爾濱市道裏水道街(今兆麟街)遭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哈爾濱數十萬人民在道裏公園舉行隆重公祭和安葬儀式,於公園北側建烈士墓和墓塔,並將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
⠂ ⠂ ⠂ ⠠“四八”烈士陵園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1946年4月8日,出席國共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中國共產黨代表王若飛、秦邦憲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同機回延安的還有剛被黨組織營救出獄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出席在巴黎舉行的世界職工代表大會回國的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及著名愛國教育家黃齊生先生等9人,因飛機失事,不幸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難。為了緬懷“四八”遇難烈士,延安各界群眾3萬多人,在飛機場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題詞和向“四八被難烈士致哀”的悼詞。朱德、劉少奇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親自執紼,送靈下葬,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飛機場旁邊,為烈士建起了陵園。
⠂ ⠂ ⠂ ⠠該墓位於西郊梅嶺山麓。陵園背依青山,麵向東方。建於1959年8月,占地十餘畝。墓前有台階12層,170餘級,兩邊青鬆翠柏環抱,莊嚴肅穆。墓為漢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麵刻有方誌敏簡曆。墓碑正中鐫刻毛澤東題詞"方誌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設休息室,陳列方誌敏烈士生平事跡和珍貴文物。 方誌敏,江西省弋陽縣人,生於1900年。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江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他曆任縣委書記、特委書記、省委書記、軍區司令員、紅十軍政委、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主席團委員,黨中央委員。1934年,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團合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方誌敏任總司令。1935年1月24日,他不幸被俘人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南昌英勇就義。
秋瑾墓
秋瑾位於浙江杭州市西冷橋南端,是經十次遷徙於1981年重新建造起來的,墓座上端立著英姿颯爽、手持寶劍的秋瑾烈士漢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麵,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背麵鐫有《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詳細地記敘了這位巾幗英雄的革命一生。因其生前有“埋骨西冷”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冷橋畔。烈士墓是指專門為革命烈士建造的墓地,供後人瞻仰紀念。可分為某一單一烈士專門修建的烈士墓和為許多烈士集體安葬而修建的烈士陵園。
秋瑾簡介
秋瑾(1875-1907)是我國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她積極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13日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15日在軒亭口英勇就義,犧牲時才32歲。因其生前有“埋骨西冷”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冷橋畔。
秋瑾,不僅是一位尋求真理的革命先驅,而且還是一位近代文學史上的傑出女詩人,“秋風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臨終絕筆。西泠橋畔,麵臨外西湖,原秋社遺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紅柱子組成的四角亭,就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風雨亭。
烈士墓位於學士路一側,背依伏牛峰,前臨碧玉溪。墓門上有粟裕將軍所書“雁蕩烈士墓”金色大字。陵墓依山而建,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是1953年中共樂清縣委為紀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左下側有“安息亭”,亭柱上有葉聖陶手書一聯:“烈士精神不朽,雁蕩靈秀所鍾”。亭上的題聯上:“雁蕩奇峰拔地起,烈士精神映山紅”。
⠂ ⠂ ⠂ ⠠劉胡蘭烈士的忠骨就安葬在雕像後的高台下,墓碑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圓形墓堆周圍是漢白玉砌成的環形墓牆,顯得聖潔而肅穆。烈士墓旁15棵翠綠的青鬆挺立,象征著英雄15歲的青春永駐。從劉胡蘭雕像到烈士墓的高台共有11級台階,象征著在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中英雄劉胡蘭逐漸長成的艱苦歲月,也寓意著在革命鬥爭的風暴裏千千萬萬個像劉胡蘭烈士那樣的英雄所走過的光輝曆程。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廣州市先烈路,麵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失敗了,同盟會骨幹會員犧牲了百餘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殮烈士遺骸72具,叢葬於黃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烈。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黃花崗烈士陵園。
這座陵園布局莊嚴雄偉,既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這在中國是罕見的。黃花崗墓園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鬆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
現陵園麵積已擴大到16萬平方米,園內栽有各種開放黃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例如:黃素馨、黃穗冠、黃芍藥、黃菊、黃梅、桂花以及黃花、夾竹桃等。四季黃花不斷,象征烈士精神不朽。崗頂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繞以鐵鏈欄杆,上有四柱方形鍾頂碑亭,樹"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後麵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紀功坊。上半部以72塊矩形石塊,砌疊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一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別具一格,頗為壯觀。坊額鐫有章太炎所題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坊後還立有詳細紀錄武裝起義經過的石碑。南墓道為碑林,鐫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鈞。兩條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龍柱,夾道相對。整個墓園占地約3 萬平方米,園內蒼鬆翠柏長青,繁花並茂,還建有黃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是革命紀念地,也是參觀遊覽的名勝景點。
此外,烈士陵園內還有馮如(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墓、潘達微墓等。
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維修,使浩氣重現,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黃花浩氣"。
趙一曼墓
黑龍江尚誌縣
在趙一曼烈士犧牲地修建了烈士陵園。新建的陵園占地總麵積3000平方米,其中趙一曼烈士墓占地200平方米。陵園由巾幗英雄趙一曼烈士墓、趙一曼烈士騎馬戎裝銅像、趙一曼烈士事跡紀念碑和正在建設中的趙一曼烈士領導的左撇子溝戰役四個部分組成。
趙一曼簡介
趙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學名李淑寧,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1926年進入宜賓市女子中學(現宜賓市二中)讀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運動期間,趙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響。1924年大姐夫鄭佑之(中國共產黨首屆四川省委委員,革命先烈,人稱川南農王)用通訊的方式介紹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她加入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宜賓地委婦女委員和縣國民黨黨部代理婦女部長。1927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7月,武漢政府反共,她轉移到上海,隨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奉調回國,先後到宜昌、上海、南昌等處做地下工作。1932年春,她被派到東北地區工作,更名為趙一曼,先後在奉天(沈陽)、哈爾濱領導工人鬥爭。1934年7月,她赴哈爾濱以東的抗日遊擊區,任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後任珠河區委書記。
1935年11月,與敵作戰中,為掩護部隊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在獄中,敵人動用酷刑,她堅貞不屈。敵人為獲得我軍情報,送她去醫院治傷。她卻乘機曉以民族大義,教育爭取了看守的偽警察和治傷的護士。1936年6月28日,3人一同逃離哈爾濱奔往抗日遊擊區。第三天清晨,在距離遊擊區不到10公裏處,被偽騎警追上逮捕。敵人用盡各種酷刑,她嚴守機密,挫敗了敵人的圖謀。
1936年8月1日,敵人將她押往珠河縣。8月2日,敵人將其綁在大車上,在珠河縣城“遊街示眾”。麵對敵人的屠刀,她大義凜然,毫無懼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壯烈犧牲於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誌縣)小北門外,年僅31歲。
趙一曼的家鄉四川宜賓為了紀念她的英雄的一生,在宜賓翠屏山上修建趙一曼紀念館,占地麵積4131平方米,建築麵積1136平方米,係清代翠屏書院。館前中央是一尊漢白玉趙一曼的戎裝全身塑像,正門上方是朱德同誌題寫的趙一曼紀念館館名。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鬥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
白求恩墓
白求恩墓,位於石家莊市中山路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西側,花崗石墓基,白求恩墓頂為半圓型,白求恩墓前有漢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兩側長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動照片。白求恩墓前廣場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白求恩簡介
諾爾曼ⷧ𝦱恩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1938年1月,身為胸外科專家的白求恩率加美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並轉赴晉察冀軍區擔任衛生顧問。因傷口在手術中感染丹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不幸逝世,時年49歲。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會上,毛澤東親筆寫了挽詞。同年,毛澤東撰寫《學習白求恩》(後改為《紀念白求恩》)一文,令其在中國婦孺皆知。
1942年6月的一天,新四軍一支小分隊在茅山地區遭遇日本鬼子掃蕩,一名18歲的新四軍女戰士在戰鬥中身負重傷。這名女戰士來不及轉移送後方醫院,就被臨時安置在豐產村顧家附近的一個磨房裏。盡管當時村民們想盡了辦法為女戰士治傷,但因為缺少藥品,再加上當時天氣炎熱,女戰士在受傷之後,又感染了痢疾。幾天之後,由於傷情和病情太過嚴重,女戰士犧牲了。女戰士是外地人,金壇市指前鎮豐產村民顧鎖保和其他幾位村民給她買了一口棺材,將連姓名都不知道的女戰士放在了附近的山崗上。
張思德墓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棗園的一個山包下,墓的正麵有毛澤東手書“為人民服務”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張思德胸像浮雕。
張思德簡介
張思德是四川儀隴縣人,生前為毛主席警衛班戰士。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奉命到南泥灣挖窯燒炭,被塌落的炭窯埋住。朱旭明當時正在旁邊砍柴,他第一個衝到現場救人,親手把張思德從窯裏扒出來。當時鍁把頂著張思德的胸腹部,鮮血從嘴裏流出,已經犧牲。毛主席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難過,要求把張思德的遺體運回延安,召開追悼會。9月8日,毛主席親自把花圈敬獻在這個普通士兵靈前,挽帶上是主席親筆書寫的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誌致敬”。主席向張思德的遺體深深鞠了一躬,隨後親自主持追悼會,發表了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張思德犧牲時年僅28歲。
六十二烈士墓位於冠縣楊召鄉後田莊村東南200米處,此墓是1946年為紀念與日寇作戰而壯烈犧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2烈士的英雄壯舉,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同誌曾予以表彰,《新華日報》當時也發表了歌頌文章。
1946年,當地人民政府將62烈士遺骸由趙官寨遷葬於支隊的誕生地後田莊村,樹立墓碑,永久紀念。墓地座西朝東,墓為圓形,直徑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環繞,綠蔭掩映。墓上封土為圓丘形,前有砌磚封門牆及高台,北去數米建有烈士紀念碑樓。碑樓內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冠高0.6米,寬米,厚0.2米,上麵刻有雙龍戲珠,中間有“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碑身陰麵刻有雲朵花紋,中間有“碑陰題名”四個大字。碑身高2米,寬米,厚米。碑文為陰刻楷書,陰麵題62烈士的英名。碑座為方石,高米,寬米,厚米。碑兩側有青磚鑲裱,上頂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攢頂,形為亭樓。碑文由冀南軍區七分區政治部主任於笑虹撰寫,詳細記述了62烈士的壯舉。
為了緬懷先烈,寄托哀思,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黨和政府決定在先烈殉難處南京雨花台興建烈士陵園。1983年6月,鄧小平親筆為雨花台烈士紀念碑、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題名。次年4月,紀念碑、紀念館等新建工程全麵啟動。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各方協力,幾易寒暑,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廊、忠魂亭等相繼竣工,形成了氣勢宏偉、莊嚴凝重的紀念建築群體。
景點特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左權將軍陵墓北依太行,麵臨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階相連的3個台地的最上層。第一層台地的中間有一荷花池,第二層台地的中間建有左權將軍紀念塔,左權墓在第三層。陵墓用青石築成,呈長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權將軍墓"5個大字。左權將軍紀念塔的正麵刻有朱德總司令的悼念左權將軍的題詞:名將以身殉國家,
願拚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撰寫和手書的《左權同誌碑誌》,鐫刻在左權將軍紀念塔的左側。 解放後,在邯鄲修建了國內規模較大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遂於1950年10月20日將左權將軍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靈此園。石門晉冀魯豫抗戰殉國烈士公墓舊址因其氣勢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毛岸英同誌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在1950年參加“抗美授朝,保家衛 國”的這次偉大的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安葬於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陵園。象征中朝傳統友誼萬古長青。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毛岸英同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也多次到朝鮮代表祖國人民瞻仰烈士墓!
2011年,為了給一千餘座散落在天山南北的革命烈士墓集中“安家”,新疆近期啟動了散葬烈士墓的遷移、整合、修繕工作。
隨著天山南北一些新的烈士陵園開工建設,新疆拉開了對零散烈士墓及紀念設施集中搶修和保護工作的序幕。按照最新製定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總體規劃》,在2014年底前,新疆要完成當地所有散葬烈士墓的遷移、整合、修繕工作,並建立起長效管理保護機製。
從自治區民政廳了解到,為加強零散烈士墓的管理保護,各地民政部門將把規模較大的烈士墓群就地改造成烈士陵園;規模較小的墓群和散葬的烈士墓,以縣、鄉為單位,適當集中,當地有烈士陵園的遷入烈士陵園安葬,沒有烈士陵園的在烈士墓地相對集中的地方修建烈士陵園。對無人管理的烈士陵園,按其規模進行分類,全部納入政府管理保護範圍。
據新疆民政部門不完全統計,新疆現有散葬於各地的烈士墓穴1138座,大多分布在偏遠的牧區草原、山野田間及險峻的交通沿線上。由於這些墓穴年代久遠,十分零散,未納入統一管理,不少烈士的墓和碑都已破損不堪。
為全麵掌握零散烈士墓及紀念設施的現狀,今年3月,自治區民政廳要求各地對轄區內所有烈士紀念設施特別是零散烈士墓進行全麵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製定當地的搶救保護規劃,在此基礎上組織實施集中搶救保護工作,建成緬懷先烈的紅色教育基地。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一一五師奉黨中央的派遣,挺進五台山地區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平型關大捷後,師主力南下,成立了以聶榮臻為首的晉察冀軍區。經過8年浴血奮戰,開辟了同蒲路以東,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多倫、寧城、錦州以南,渤海以西80萬平方千米的晉察冀解放區,並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大解放區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撤銷,建立華北軍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全區黨政軍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48年秋,朱德總司令來石家莊視察時,提議利用當時的“勝利公園”舊址建立烈士陵園,以紀念犧牲在華北大地的革命烈士。隨後,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華北軍區決定修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50年3月正式動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鄧小平、賀龍、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為陵園的建立題詞。1953年6月竣工,1954年8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國家內務部、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華北軍區及河北、山西、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黨政機關代表參加了大會。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建立,充分體現了華北人民對曾經戰鬥和犧牲在華北大地的革命先輩深切的緬懷之情。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是我國興建較早、規模較大、造型藝術較高的烈士陵園之一。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於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國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中山西路343號。坐北朝南,占地麵積21萬平方米。華北軍區烈士陵園40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熱情關懷。在新的曆史時期,特別是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以來,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對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極為重視。1995年省委、省政府會同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及省民政廳撥款2023萬元對陵園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新建、改建。現在,園內蒼鬆翠柏,綠樹成蔭。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大夫陵墓和“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烈士紀念亭、影視廳等。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采用我國傳統的主軸線布局,園內主要建築都分布在三條軸線上,並有綠籬相隔,布局嚴謹,東西對稱,層次分明。更有無數蒼鬆翠柏陪襯,越發顯得氣勢宏偉,莊嚴肅穆,蔚為壯觀。中間南北走向的主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陵園大門、悼念廣場、銘碑堂、烈士墓群、烈士紀念堂等紀念建築。烈士陵園大門由花崗石和青石砌成,門壁上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5個貼金大字,門壁連接著東西兩座不鏽鋼門構成這座宏偉的紀念建築。高大雄偉的紀念碑鐫刻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的題詞,坐落在可容納萬人的悼念廣場中央。廣場東側為革命文物廳,西側為影視廳。在銘碑堂前廣場上矗立著3組大型銅塑像。東邊一組是兩名手握鋼槍、準備拚搏的八路軍戰士,象征著我軍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英雄氣魄;西邊一組是兩名男女民兵警戒著埋雷的勃勃英姿。這兩組塑像體現了當時華北戰場上的兵民兩支主要武裝力量。中央的主雕像由3名全副武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組成,戰士高舉“八一”軍旗,目視前方,象征著我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後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光輝曆程。像座兩側是“參軍”、“支前”兩幅漢白玉浮雕。廣場的北麵是銘碑堂,它是全園的中心紀念建築物。銘碑堂外部由花崗岩石砌成,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堂內中央是一幢大型漢白玉臥碑,上麵鐫刻著毛澤東的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貼金大字。臥碑頂端的漢白玉石台上,鑲著一個由奧地利僑民蓋斯特精心製作的銅鑄花圈。248位烈士的英名鐫刻在銘碑堂北牆的中央。堂內東西兩側牆壁上鑲嵌著劉少奇、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彭真、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撰寫的字碑,對烈士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銘碑堂後麵是烈士墓群。東西兩墓區由3幢中心碑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烈士墓是花崗石墓身,規格大體一致,打破了傳統的前碑後墓的格式。墓後豎漢白玉碑,墓頂建有花池。317位烈士的靈柩就安葬在蒼鬆翠柏之中。新型的紀念建築――烈士紀念堂,坐落在園內向北最深處,占地麵積1400平方米。堂內中廳為“晉察冀革命紀念館”,陳列著革命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堂內東側是烈士骨灰安放室,現安放著600餘位革命先輩的骨灰;西側是烈士遺像室。紀念堂前麵的廣場綠草茵茵,蒼鬆濃鬱。廣場東西兩側分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的寧都起義的領導者、原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和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烈士紀念碑亭。
烈士陵園東西兩條輔軸線上的紀念建築采取遙相對稱的我國民族形式。南邊一條輔軸線上,西麵是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陵墓,東麵是柯棣華大夫陵墓、愛德華博士和巴蘇大夫紀念碑。兩墓前的廣場中央分別矗立著白求恩、柯棣華高大的漢白玉全身雕像,使整個陵園突出了國際主義精神。北麵的輔軸線上,西邊的紀念亭、展覽館與東邊的烈士紀念館相對稱。紀念亭是由6根水磨石柱環抱著一幢大型漢白玉石碑,碑上刻有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華北軍區的題詞,以示不忘先輩之功業。展覽館建築麵積1280平方米,東廳是聶榮臻題寫館名的“白求恩紀念館”,館內展出白求恩生平事跡照片130餘幅和22件珍貴文物,再現了白求恩偉大光輝的一生。西廳是聶榮臻題寫館名的“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長達85米的事跡圖片展,充分體現了印度援華醫療隊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發展中印友誼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烈士紀念館前牆壁的中央,鐫刻著中共中央華北局撰寫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記”。館內展出了25位著名烈士的事跡。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安葬著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戰爭中晉察冀和華北軍區犧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靈柩以及建國以來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其中有工人運動領導者高克謙,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民族英雄馬本齋,晉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著名戰將楚大明,紅軍騎兵團創始人、第一騎兵團團長劉雲彪及全國聞名的“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等。園內珍藏著革命曆史文物、烈士遺物等1萬餘件。其中有1973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贈送中國人民的白求恩生前發明並使用過的兩件手術器�┬怠�―��“鐵製助理醫生”、“肋骨截斷器”和1978年加拿大外長賈米森代表加拿大政府贈給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半身銅像等。
這裏記載著華北人民革命鬥爭的曆史,在這裏,我們麵對的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共和國的昨天。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河北新河人。出生於較殷實農民家庭。幼年入曹莊初級小學讀書。1914年,考入冀縣中學。1917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預科清河預備學校。1919年12月,畢業後被分配到邊防軍第一師炮兵團,任軍官候補生。1920年暑假後,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炮兵科深造。1922年春,任馮玉祥部第11師參謀處見習官。後任西北軍學兵團炮兵連排長、連長。1924年隨馮玉祥參加了推翻賄選總統曹錕,打倒直係軍閥吳佩孚,驅逐末代皇帝出宮的鬥爭和歡迎孫中山先生到北京等活動。同年,任國民第一軍機炮教導隊大隊長和陸炮營營長。1926年9月,參加了五原誓師。後任國民軍聯軍第一軍4師12旅旅長。隨馮玉祥擊退了圍困西安楊虎城部的河南軍閥劉鎮華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36師師長。率部轉戰河南、湖北等地,策應北伐戰爭。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13師師長兼河南洛陽警備司令,剿除匪患,改善了地方治安。1929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5師師長。1930年,率部參加了豫西戰役和豫東戰役,受到馮玉祥的通令嘉獎。1931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25師73旅旅長。同年12月14日,和趙博生一起在江西寧都率部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後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深入各軍團參觀學習,親自撰寫了《模範的紅五團》介紹老紅軍的傳統和經驗,為紅五軍團的發展壯大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2月,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率部參加了龍岩、漳州戰役。後任紅五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了水口大戰。同年12月,榮獲中共中央軍委授予的一級紅旗勳章。1933年2月至9月,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擔任全軍後衛。1936年1月,任紅四方麵軍第5軍軍長。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奉命率部西渡黃河,進駐山丹,一舉攻克臨澤縣城並占領了高台。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群眾,組織抗日人民政府,建立抗日武裝。1937年1月,敵兩萬餘人包圍了高台,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他指揮若定,從容應戰。命令大家:“堅決守住高台!我們人在高台在,誓與高台共存亡!”先後打退敵人的數次進攻。終因寡不敵眾,高台淪陷,他壯烈犧牲。同年,毛澤東主席和許多中央領導都親自參加了在延安寶塔山下為他召開的追悼會。1946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決定將河北省新河縣改名為“振堂縣”。
馬本齋(1902~1944)字守清。回族。河北獻縣人。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幼年讀過私塾。後流落東北,參加了東北軍。1932年,因不滿舊軍隊,毅然返回故鄉,尋求救國救民的新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母親教育下,組織了回民抗日義勇隊,任隊長,積極領導鄉民開展抗日鬥爭。1938年4月,參加八路軍。任回民教導隊隊長。7月,任回民幹部教導總隊總隊長。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率部轉戰河間、獻縣、青縣、滄州一帶,先後作戰30餘次,打死打傷日偽軍500多人;破壞鐵路70餘次,覆車20餘次。1939年7月,奉命開赴無極、槁城、新樂一帶,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後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1940年8月,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10月,所部榮獲冀中軍區授予的“打不爛、拖不垮、攻無不克的鐵軍”錦旗一麵。1941年1月,奉命率部北上,挺進大清河北,粉碎了敵人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分割、蠶食政策。同年夏,率部轉戰子牙河畔,先後作戰27次,殲敵5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八路軍的正麵作戰。因此,引起敵人極大仇視。日軍山本隊長寫信威脅:“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他針鋒相對地回敬道:“有你山本就沒有我馬本齋,有我馬本齋就沒有你山本……”。後其家房屋被燒,母親被捕。但他仍堅定抗日決心,毫不動搖。母親犧牲後,他奮筆疾書:“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誌,繼續鬥爭!”1942年4月,率部參加了陳莊殲滅戰。後奉命率部轉戰魯西北抗日根據地。1943年秋,又奉命調到範縣、觀城一帶,組織了新的第三分區,粉碎了敵人的秋季掃蕩。同年11月,率部參加了八公橋戰鬥,被冀魯豫區黨委書記黃敬盛讚“後起的天下軍事家”。1944年2月7日,身患重病。彌留之際,仍不忘抗日。叮囑身邊同誌:“讓部隊等著我!我不行了,把我的家屬送到延安去,告訴三弟抗戰到底!”後病逝於山東省莘縣張魯鎮。同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他贈送了挽聯。吳玉章在悼詞中稱讚他是優秀的共產黨員、模範軍人和民族英雄。後張魯鎮人民獻出6670平方米土地為他修建了祠堂。1956年,他的家鄉東辛莊被命名為“本齋回族自治鄉”。
李混子(1924~1946)河北新樂人。出生在一個貧農家裏。幼寡言,少倔強,愛琢磨,不忍富戶欺淩,遂立抗爭之誌。1937年“七七事變”後,參加青年抗日先鋒隊。站崗放哨,捉拿奸特,百姓稱讚。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任村青抗先指導員,後任爆破組長,率民兵出沒於平漢鐵路沿線,打擊敵寇。1943年在縣受訓回村以後,更堅定了信心,同民兵們共同研製炸火車的地雷。不斷試製,不斷改進,終於製造出了有效的“姻緣雷”、“太陽雷”、“自觸火雷”、“專門炸火車頭地雷”。在鐵路道軌上巧布地雷,炸敵火車、毀敵交通,炸毀機車10輛,車廂48節,炸死炸傷敵偽軍220餘人。英勇威震燕趙,敵寇聞風喪膽。敵人懸賞300萬元緝拿他,而他毫不畏懼,鬥誌更堅決。1946年10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命名他為“爆炸英雄”。同年12月9日,不幸殉難於新樂縣北李家莊。解放後的1950年,將烈士遺骸移葬於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84年在烈士家鄉修建了李混子烈士紀念亭。
趙博生(1897~1933)學名思溥。河北黃驊人。1904年,入私塾讀書。1914年,入保定軍官學校,1917年夏畢業。曾先後在北洋軍閥的皖係、直係、奉係軍隊中任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不久,轉入馮玉祥的國民軍,曆任團副、參謀處長、旅長等職。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後,和共產黨建立聯係。1929年,在西安任十四軍參謀長兼特種兵旅旅長,並兼城防司令。時值連年大旱,無數農民賣兒賣女,而軍閥反動政府卻依然橫征暴斂,麵對慘景,他極為憤慨。於1930年將特種兵教教導大隊改成三民主義救國軍,擬入漢中,另創革命局麵。事未成,入國民革命軍任第二十六路軍參謀長。在蔣介石的威逼之下,奉命南下參加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二次、第三次“圍剿”,均遭失敗,困於江西寧都,對蔣介石打內戰極為不滿。“九一八事變”後,曾請求北上抗日,被蔣拒絕。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於193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14日,與董振堂等率部起義,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任軍團參謀長兼十四軍軍長。1932年2月,參加圍攻贛州的戰鬥。4月,與一軍團組成東路軍,東征福建漳州,旋即回師江西與第三軍團會合,於7月在水口大敗廣東軍閥陳濟棠部。後率部參加攻克建寧之役。這期間,改任五軍團副總指揮、第十三軍軍長。因屢立戰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通令嘉獎,並授予一級紅旗勳章。1933年1月,在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親臨前線指揮,所部多次擊退瘋狂進攻之敵,不幸在指揮戰鬥中彈中右額,為革命獻出生命。毛澤東稱他為“堅決革命的同誌”。葉劍英於1962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賦詩懷念。詩雲:“寧都霹靂響天晴,赤旗高擎趙博生,虎穴堅持神聖業,幾人鮮血染紅星。”
白求恩(1890~1939),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人。他自幼倔強好勝,富有主見。自公塞𑩇ⷥ私立學校和俄昂峽高中畢業後,入多倫多大學,攻讀生物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征入伍,在加拿大皇家陸軍第一師戰地醫療隊服役,後負傷,傷愈後回多倫多大學繼續學業。1917年,第二次應征入伍,加入加拿大皇家海軍,在一艘軍艦上任副醫官,後又到皇家空軍任同一職務。1918年,在英國退役。1923年1月,參加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會會員考試,順利入選。1933年春,他到美國底特律赫曼ⷦ🟨멙⤻㧐外科主任。1935年11月,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產黨。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白求恩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於1938年1月8日,率醫療隊啟程前往中國,3月到達延安,並受到毛澤東同誌的熱情接見。他謝絕了黨中央挽留他在延安的建議,毅然奔赴晉察冀抗日前線,6月17日,到達山西省五台縣金剛庫村。在這裏,他受到了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衛生部長葉青山的歡迎,並被聘為軍區衛生顧問。
1938年冬,一二�∈끯赴冀中,他率領由18人組成的東征醫療隊隨師行動。為了配合部隊作戰,他還發明了“馬背醫院”。傷員到哪裏,他就出現在哪裏。
1939年6月,他回到冀西,向軍區提出創建“衛生學校”的建議。他親自準備教案,親自為醫護人員講課,並積極爭取美國的資金支持。白求恩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對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為抗日軍民服務,培養了大批醫務骨幹,為我軍的衛生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同年冬,日軍對我根據地實施冬季“掃蕩”,白求恩夜以繼日,緊張工作,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搶救傷員,後因搶救傷員左手中指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縣逝世。
一個外國人,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麽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毛澤東同誌為此撰文:《紀念白求恩》。
印度醫生柯棣華(1910~1942),1938年隨國際紅十字會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次年赴華北抗日前線。在晉察冀邊區,他擔任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12月,積勞病逝。毛澤東對柯棣華大夫作了高度的評價,稱他的逝世為“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建園已有40多年了,在這40多年裏,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組織以及政府各部門對陵園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建國後不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先後親謁陵園並揮筆題詞。
今天,當我們站在蒼鬆翠柏掩映中的烈士墓前,追尋往事,緬懷烈士豐功偉績的時候,我們可否會重新定義一下“幸福”的含義,可否對我們今後的責任有更深的思考!
為了迎接清明節的到來,4月1日至5日,武警八支隊將於每天早晨8時30分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舉行升國旗儀式;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還將從每天上午8時30分、下午2時30分開始,舉行3到4場著名烈士事跡報告會;與此同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還將組織各界群眾在各館、堂、廳參觀學習,並為在陵園舉行入黨、入團、入隊儀式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服務和方便。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管理人員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堅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強化內部管理,充分發揮烈士陵園特殊的教育功能,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
位於石家莊市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始建於1950年3月,總麵積21萬平方米。蒼鬆翠柏、鮮花綠地中安臥著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和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建園以來先後接待了謁陵人2430多萬人次和國際友人3000多人次。1995年,河北省投資2023萬元對陵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維修,新建了紀念碑、革命文物廳,擴建了銘碑堂、新增了綠地。
烈士陵園充分利用館藏的1.8萬件文物和2000多幅珍貴的曆史照片,把文物、文獻、圖片、雕塑、模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科學組合,配合錄像、投影等多種功能,進一步增加了宣傳效果。他們還大量征集革命文物史料,進行整理、鑒定和收藏,並先後整理出版了《浩氣長存》、《抗日陣亡將士傳》、《華北著名英烈》等介紹烈士事跡的專著10多部
⠂ ⠂ ⠂ ⠂ 82歲老人義守烈士墓65年
82歲的耄耋高齡,65年的風雨守護。如今,麵對長眠家鄉流芳百世的烈士英雄,老人唯一的心願就是將看管烈士墳墓的事兒傳下去,他說:“這是老爹的囑托,也是我的心願,烈士拚死沙場,把命都搭上了,咱就該照看墳墓。”他就是菏澤鄆城郭屯鎮官屯村的馬增文,鄉親們管他叫“活雷鋒”。
17歲就和父親一起
義務看護烈士墓
馬增文老人告訴記者,那是1947年夏天,著名的羊山戰役打響。“半個多月裏,從戰場上抬下來近千名傷員,救治無效死亡的有30個,就近掩埋在俺村西南角侯莊的後麵。鄆城烈士的遺骨後來被家人遷移走了,剩下這28座,一直在這兒由俺守著。”當時的情景,對已經17歲的馬增文來說,刻骨銘心。
馬增文老人告訴記者,從犧牲的烈士在村裏安墳之後,父親馬金河就帶著他一直義務照看著這些烈士的墳墓,“每年清明節,他都帶著我給烈士墳添土,到了過年,他老人家就到墳前放掛放鞭炮,喊著烈士跟俺一起回家過年。”
1972年,老人的父親臨終前,把老人叫到炕頭,將看管烈士墳墓的事兒托付給了他,“當時俺跪在炕頭,含著眼淚跟俺爹保證過了,俺不僅要管,還要比他管得更好。”
“看管烈士墓的事
我還要傳下去”
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馬增文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烈士能夠安息在蒼翠的鬆柏之下。
1974年春,馬增文把家裏喂了1年多的一頭豬,拉到食品站賣了。揣上賣豬的164元錢,馬增文到離村有40多裏的楊莊集買了28棵柏樹苗,拉回來栽在每個烈士的墳邊。
1993年的秋天,夜裏接連下了幾次大雨。“雨太大了,烈士墳被衝得很嚴重,俺那心就像被蠍子蜇了一樣疼。俺和老伴一連幹了半個多月才把墳墓回複了原樣。”老人說。
“我年紀大了,身子骨不壯實了,但是看管烈士墳墓的事我還要傳下去。我已經和大兒子商量好,他答應接管。”自己未竟的事業有了繼承人,老人心中也就輕鬆了許多。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