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府要為經濟振興“鬆閘門”(一線視角)
政府為經濟振興“鬆閘門”,不僅要看決心和表態,更要看落實傳導的效果,看市場主體的反應
出山海關入遼,一個叫作“興城”的地方便進入視野。這個東北小城不簡單:全世界每5件泳裝中就有一件是“興城造”,這一產業帶動當地6萬人就業。
熟悉興城情況的人知道,興城的泳裝行業發展完全是“逆襲”。早期因沒有稅收,而且屬於貼牌,遇到諸多困難,一度差點黃了。靠著市縣兩級政府在形成產業集群、打造外貿出口基地、加強品牌建設、技改貼息等方麵不遺餘力的托舉,興城泳裝產業逐漸壯大起來,成為遼寧省“百億產值”重點產業集群。遼寧省委主要領導同誌考察後深有感觸地說,興城泳裝產業的發展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由小到大,往往是放開市場放出來的,完善服務托起來的,而不是行政命令管出來的。這樣一句直白明了的話,切中東北振興的關鍵。
近年來東北經濟麵臨不小的困難,政府與市場關係沒有理順,政府這隻手粗壯有力、市場這隻手短小無力,民營經濟活力不夠,是一個重要原因。東北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最晚,許多領導幹部市場意識還比較缺乏,不相信市場、不相信社會資本、不相信小微企業,這樣的觀念一時難以改變。政府對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管得過多、過細、過嚴,“把企業管起來”的官僚主義根深蒂固;政府想做的事,動輒出資成立國企,不善於運用社會資本;缺乏對企業家的尊重,缺乏尊商、安商、富商的觀念……這些不是東北地區獨有的問題,但在東北表現得較為集中,成為製約經濟回升和長遠發展的絆腳石。
由此而言,東北振興不能等、靠、要,必須在闖、改、創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必須體現在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增強服務意識和政務效率上,體現在為改革謀招、為市場補位、替企業分憂上。對於東北地區新一輪振興發展而言,改革仍然是最大的動力。以遼寧為例,省級審批事項減少65%以上,保留的事項全部進大廳一站完結。沈陽市將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作為加快新一輪振興發展的主要切入點和有力突破口,營商環境已呈現出許多新麵貌。可以說,隻有簡政放權、完善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經濟增速回升的地基才能築穩鞏固起來。
“浙江能辦的事兒,我們這為什麽不能辦?”“上海能不找關係在網上就能找到政府部門的處長,我們為什麽不能?”同發達地區對標找差距尋突破,如今成為東北不少領導幹部經常想經常做的事。加大放權力度,擴大開放步伐,關鍵還得看“落地效應”。政府為經濟振興“鬆閘門”,不僅要看決心和表態,更要看落實傳導的效果,看市場主體的反應。本位主義、部門利益的掣肘,做做樣子、擺擺架勢的落實痼疾,都是亟待破除的改革壁壘。有的地方,甚至還存在氣象部門增加氣象風險評估、網約車司機被迫辦運力指標等違規增設行政審批事項的問題。要讓東北振興的動力引擎複蘇,就必須破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攔路虎”。
簡政放權、搞活市場、激活社會資本,東北三省正在破題,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從放活市場中找辦法、找出路,讓各類經濟類型和市場主體都能夠蓬勃生長,東北發展的新春天才會降臨。
(作者為本報遼寧分社記者)⠀
責任編輯:張岩
"